第七十六课 耶利米书 之二



题示:请按上课之分段,重读本书一遍,特别注意下列各点:

 1有关耶和华之经文。

 2有关弥赛亚及将临灭国之刑罚。

 3二十五章论耶利米之工作。



 「圣经告诉我们公义是根植于宗教的。人与神的关系若破坏了,人若不再把神放在心内,他与别人的关系也不保。这就是今天世界出的毛病。也许在今天的血泪与悲哀当中,人终会明白圣经所教导的。」

 ——摩根博士



我们愈读耶利米书,里面的信息在我们心内就愈有份量。现在我们试简单地分析本书重要的信息。

 基本的真理

人类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真理就在这本书内,作者极力强调它,历史也悲惨地证实了它,那就是:一国之败亡原因多是她不顺服神,逆天行事。我们且看耶利米控告他国家的说话——

 「祭司都不说,耶和华在那里呢?传讲律法的都不认识我,先知藉巴力说预告,随从无益的神。」(二8)

 「你自己的恶必惩治你,你背道的事必责备你。由此可知可见你离弃耶和华你的神,不存敬畏我的心,乃为恶事,为苦事。这是主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二19)

 「你还说:我无辜,耶和华的怒气必向我消了,看哪,我必审问你。」(二35)

上述第一节是说到犹大国首领之属灵生命破产了;第二节就是无法避免的命运——罪恶与苦毒;第三节是心眼完全盲了,黑白颠倒,以苦为甜,什么标准都丧失殆尽。

国家一走上这条下堕的陡坡,就没有什么可以挽回的了。上既不仁,下效法之,行恶成了风尚,行善被视为怪诞;哀哉,耶利米的声音又是何其孤单——「先知说假预言,祭司藉他们把持权柄,我的百姓也喜爱这些事,到了结局你们怎样行呢?」

国家及人民一开始不尊敬神,他们必继而羞辱他。耶利米清楚地记述了此点!在位的君王焚烧神的书卷(三十六27),牧伯复陷耶利米于牢狱(三十八4);整国上下没有人要听神的话语(三十七2)。这国的命运还不清楚吗?首领既败坏,上下就都跟从,内心既全然黑暗,外表也开始腐烂。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败亡。

我们若硬把神从历史挤出来,历史就都满了叫人费解的谜团。犹大的政治家可能忙于解释说他们国家的命运端系于地理上微妙的地位——北面有亚述,南面有埃及。耶利米却指出,国家面临悲惨的命运,全是因为神刑罚他们的罪恶。犹大国之领袖以为救国之道是如何与南北二强弄好外交关系,要不然则与二强之一结盟。那利米力斥该政策是无用的(二18、19、36,三十七7),并宣告国家之所以沦亡,全是因为人离弃了真神。

今天罪仍在世上,神仍然是神,因此历史就不断地重演它愚蠢的戏剧。今天政治家仍然只为次因而努力,而全看不见国家败亡之主因——神被遗忘了,人不尊敬神,恣意犯罪。我们起劲地讨论政治,却对罪的问题避而不谈。我们现今之状况与耶利米时代又何其相似,但什么时候我们才学晓一国之败亡是因为人离弃神,而不是其他原因?我们真要好好向耶利米学习。

有一点我们不要忽略了耶利米书告诉我们神审判的方法。摩根博士说:「当我们读耶利米书时,不难听到人说:这些执政者真不幸,局势混乱而又不能栽培出好的政治家。他们均不能应付当时之局势!但这个孤单的先知眼看国家走上败亡之境,他却说原因不在乎政客能否应付局势,因为神的手正审判他们,是他使在位的失势,是他叫他们与埃及之联盟落空,并把他们交给亚述的手。」不错,我们现今就知道,耶利米是对的;神的手正藉着异邦之势力来施行审判。短视的人会说「不幸」,但如耶利米一样有属灵洞见的人则知道,那是神的手,是神容许这一切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过去如此,今日也没有改变。历史给耶利米作见证,说明他是对的。本书对各朝各代,不论是古是今同样有效。当罪叫人属灵的眼睛瞎了,人就以为这一切之悲剧是说明神不再理他们了,他放弃了。但当我们属灵的眼睛清晰,我们就看见神在刑罚中仍然没有离开他的宝座,他并没有放弃我们。

本书另一信息也极为突出,需要说明一下:神不以人之成功来衡量他工人的价值。我们也不要如此啊!我们很容易以神表面的祝福(如声誉、物质之类)来衡量自己的成败。若这标准是对的话,耶利米的地位又如何呢?我们一定要学习忠心。尽管像耶利米一样,看来是在全无果效的岗位上工作,也不要放弃。这个对今天事奉神的人来说更为重要,我们今天所处之环境,跟耶利米的时代没什么不同。黑夜已深,白昼将近了,神最后之审判快要临到这个地上。我们也会发觉人非常不喜欢这个真理、他们要用各种办法来堵住我们的口。就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时代,并且从耶利米身上学习。他坚守岗位几达半世纪之久,一点不见果效,却是至死尽忠。

 弥赛亚复兴之经文

耶利米的使命是要向那班灵性上是耳聋目瞎的人说话。他们的罪使他们无法回头,他们无法再听见神的声音,也无法再看见神的作为。在丰盛的时候他们不肯听(二十二21),现今在患难中更是不能听(六10)。从某一角度来说,再为他们祷告也是没用处的了;圣经上就有三处说「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七16,十一14,十四11)。神还有更可怕的话:「耶和华对我说:虽有摩西和撒母耳站在我面前代求,我的心也不顾惜这百姓。你将他们从我眼前赶出,叫他们去罢。」意思就是说:审判是无可避免地必要临到,昔日在旷野是这样(民十四),今天在耶路撒冷也如此!正因如此,耶利米的信息主要就是审判了。

但耶利米的信息不全是灰暗的,透过密云有应许的金光射出来。神永远的爱在人落至最深的深坑中仍然显露出来,就是以赛亚最光明璀灿的应许中也不够耶利米的来得叫人雀跃。我们可以细看下列之经文二十三3~8,三十1~10、17~22,三十一1~14、31~40,三十二37~44,三十三14~26,三16~18,十二14~15,十六14~15。

因此本书里面也有福音的信息——宣告大喜日子将要来临!「日子将到,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和犹大被掳的人归回,我也要使他们回到我所赐给他们列祖之地,他们就得这地为业……我要为你们兴起大卫。」(三十章)这是千禧年的恩福:人民再被招聚;土地再重得,弥赛亚王要掌权;而他国度的荣耀永不再断绝!

上述应许不是诗人的卖弄,它们都要一一应验,且是应验在主耶稣第二次再来身上,那时他就要在地上设立他的国度。这些圣经多宝贵,我们都要用心研读它们。

在这些复兴的应许中,神宣告了一件令人惊喜的事——他要与犹大和以色列另立新约。自三十一章三十一节起,是旧约中最特出的预言之一;耶利米了解到若然他的人民有什么得救的希望,那不能单靠摩西的约,他也知道神要与以色列另立新约,不是一个建立在律法的约,而是建立在恩典上的约;律法之约要求外面的顺服,历代以来证明人是守不来;一定要圣灵在人心内更新和重生,使人之欲望与动机完全改变过来,这个约才会有效,因为新的约是深深根植在神的宽恕内,人才能从根子改变过来:这个新约是以大卫的苗裔,神的儿子为中心的。

他确然出现了,并且用自己的血来作这个新约的印记。耶利米看到一个新国度的荣耀,他看到那天神的国降临,天下万国「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耶利米的预言何等宝贵!

 巴比伦哀歌

耶利米的预言敲响了巴比伦的丧钟。全篇共一百一十节,也是圣经中最详尽的一篇预言,而且也是一字一句地应验了。这个预言和应验无可置疑的,也足以证明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同时也可以想像这篇预言必会引起新派学者的攻击,且硬要把它写作的日期推至最后期,好除去超自然启示的因素。他们努力要证明本书不是耶利米写的,因为书内之「立场」是远在耶利米的时代后好多年出现之类。所谓立场也者,就是说「圣殿被毁,犹大人被掳等等」。

有三个事实叫高等批评学者无以应对的,第一、就是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耶利米全书的文笔风格是典型耶利米的。格拉发(Gra)说:「全书的风格都是典型耶利米的风格。」第二、本段所写的方式也是十二分慎重的。它的开始是「耶和华藉先知耶利米论巴比伦……」(五十1),而结尾则是「耶利米的话到此为止。」(五十一64)这个双重的保证还加上一个时间的说明呢,即西底家第四年,或耶路撒冷陷落之前七年。这样清楚说明总比批评家之猜度可信吧。第三、这部分之预言论及的事,有些是远超过巴比伦被掳末期的呢。看五十章十四至十六节,耶利米预言巴比伦之城墙和根基要完全被拆毁,而这件事是发生在古列王攻陷巴比伦后约五百年。批评家能否又因这「立场」而再把这部分往后推五百年?按这些「立场论」的看法,他们大概非如此不可了!

 批评家之立场论真是荒谬。我们知道有些经文是论千禧年的;我们能否又要把这些经文往后推,说那些作者是活在千禧年的,因此仍未出生?一个作者说得好:「预言的『立场』就是神无所不知的立场」,因此也就是神自己。换句话说,耶利米论到巴比伦的预言,也像圣经上所有的预言一样,是神启示的预言。

 耶利米书的表记价值

结束之前,我们要看耶利米在旧约中所代表的是个什么样的真理。从他的温柔、谦卑、勇敢的忠心、受苦等特质(参九1,十一19,十三17,十五16~21,二十10,二十六11~15,三十七15、16三十八6;哀三1~14),无可怀疑的,他最足以代表基督为他所爱的人而受苦这方面。我们读他的书时,内心岂不受责备,我们离他的标准太远了。

摩根博士论及耶利米时说:

 「读耶利米书时,若只看见这位流泪的先知,我们读圣经就太马虎了。『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水的泉源,我好为百姓中被杀的昼夜哭泣。』圣经中有谁可比拟吗?有的,我们经过好多世纪之后,终于来到橄榄山坡;我看见一个比耶利米更孤单的人,我们发现他凝视着耶路撒冷,听见他宣告这城的命运,他的泪不自觉地流下来。这就是耶利米预言的应验呀!……要解释耶利米之痛苦历程,就一定要从耶稣的一生去找,而耶稣的痛苦又要在神的痛苦去找。」

 让我们都从耶利米学习,又愿下面一首小诗成为我们的祷告:

 主啊,教导我,使我配事奉你:

 舍去,却不计较代价;
 争战,却不理会伤亡;
 辛劳,却不寻找归宿;
 服役,永不要求报偿;
 只要不忘,我行尔旨。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